購買碳權即可完成碳中和,則是另外一個迷思。反之,不明究理者則會認為購買碳權是漂綠的行為。 2022年在COP27會議中,聯合國特別針對承諾淨零與達到淨零的巨大差距與標準不一,制定反漂綠的方法學,明確指出,企業的淨零路徑必須以減少碳排為主要策略,不能僅靠購買碳權抵銷碳排,同時減排目標必須涵蓋三個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整個價值鏈,若是沒有範疇三的數據,企業或組織必須說明他們打算如何取得數據或估值。聯合國正在開發一個完整、可信賴的線上公共資料庫,讓消費者、投資者和一般大眾,都能查看企業、銀行、城市等的減碳進度。
碳交易得以成立,國家必須先有碳排總量管制基準,透過碳的總量管制,設定碳額度,企業開始進行排碳數據管理、從產品五個生命週期中,進行碳盤查,找出排碳熱點後制定減碳策略,最後無法抵減的部分,才進行碳權抵銷,完成碳中和。
環境與氣候成本都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
2005 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。歐萊德在京都議定書簽署後,意識減緩全球暖化的淨零轉型將成為趨勢,遂於 2006 年設定品牌的永續經營目標,並於 2009年起執行碳足跡盤查計畫,隔年獲得碳足跡標籤 SGS驗證PAS2050,2011年正式宣告達成產品碳中和確證 BSI驗證PAS2060; 2020年起,歐萊德達成全組織、工廠、產品以及範疇三全面性碳中和,並是2011年最早執行「碳交易」的企業擁有碳存簿,並已提早儲存五年碳權,承諾消費者每年達成碳中和。於2022年成為在資產負債表上列舉「碳權資產」首例,台灣第一家經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KPMG簽證通過財務報表列舉「碳權資產」企業。
延伸閱讀:[創辦人專欄] 碳存簿,比黃金存摺更重要的存簿、2026開啟反漂綠時代,假ESG企業將原形畢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