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零一定優於碳中和嗎?「淨零」和「碳中和」是兩個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關概念,若要比較,首先必須先瞭解兩者的不同之處。
• 淨零是指在某一體系(例如一個國家、一家企業或一個人)的整體碳排放量等於或小於其被移除或吸收的碳量。
• 這意味著該體系在整體上不再對大氣中增加額外的溫室氣體。可通過減少排放、增加碳捕獲(例如 reforestation 或碳捕獲技術)、或其他形式的碳抵銷來實現。
• 淨零是一個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經常提到的目標,旨在防止全球氣溫升高超過一定程度,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。
• 碳中和是指將碳排放量減到最低,然後使用各種手段來抵銷或彌補剩餘的排放,使總體碳平衡為零。
• 抵銷的方式可以包括植樹、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、進行碳捕獲和儲存等。
• 與淨零相似,碳中和也是一種減少對氣候變化貢獻的目標,但它強調了對剩餘排放的抵銷。
目前政府與一些學者媒體的評論中,沒有明確定義,也沒有範疇一、範疇二、範疇三的淨零差異。
有人定義,「淨零」大於「碳中和」,實則過於簡略,其實必須要看所界定的邊境範圍。
邊境範圍
企業必須負責任地進行範疇一生產製程直接碳排的減碳,然而企業對於範疇二的間接排放、甚至範疇三消費端使用情境的碳排,要達成淨零減碳並不容易。
因為範疇二大多是指間接能源使用,企業必須自設再生能源電廠或運用電能轉供來減少排放。民生消費品的碳排大多是落在範疇三,必須要有外部的減碳額度來支持。 就一瓶洗髮精來說,消費者的碳排放屬於範疇三就占了90%以上,而企業本身的碳排不到10%。意旨企業本身的減排量無法抵銷消費者的碳排放量,因此碳抵銷就是達成碳中和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路徑。
因此,企業本身都應該要以「淨零」為目標,若企業致力將範疇三達成碳中和,都應該給予更大的肯定。
>>延伸閱讀:[創辦人專欄] 「碳權交易所」不是炒作者的交易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