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外太空俯瞰,地球是顆美麗的行星,被大海深邃的湛藍包覆著。但如果有一天大海被大量的垃圾淹沒,海洋不再湛藍,地球成為一顆被垃圾包覆的星球,那將是一個讓人不忍目睹的景象。人類居住在地球上,受惠於大海許多資源,垃圾不該是我們給大海的回饋,大海應是值得我們共同守護的美景。
從上個世紀開始使用的塑膠材質,為人類帶來便利的生活,卻也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的沉重負擔,因為塑膠是難以被生物分化的物質,同時也是人類產生出最大量的垃圾。然而,當這些垃圾被隨意丟棄或者透過洋流飄浮,出現於海洋、海灘、河川等環境中時,我們開始發現垃圾對我們產生的危害。
巨大的垃圾海
您可能還不知道,隨著海洋洋流的交流匯集,海洋上難以被分化的垃圾在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三大洋中某幾個特定地方的海面上,已經成為海洋垃圾的集中場,那些海域如同垃圾山一般,收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垃圾,成為一片「垃圾海」。目前全世界三大洋中已經有五大垃圾海,且幾乎每10 年就增加一倍的面積,其中太平洋的垃圾海規模已經是台灣島面積的 39 倍。
沒看見 不代表不存在
海洋上的垃圾這麼多,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?我們每天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垃圾,並將它們丟棄至垃圾桶中,您可能會問:「這些被丟棄的垃圾為什麼會到海裡?」答案是:因為它們難以分解,即便隨時間過去,它們仍頑強的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不肯離去。其中塑膠垃圾就是難以被分解的垃圾之一。人們每年製造將近 3億噸塑膠,這些塑膠垃圾的廢棄物無法用焚化的方式處理,大多會在陸地上的掩埋場或垃圾坑中長眠,但是因為塑膠難以被生物分化,因此只要有大雨或河水暴漲,這些垃圾就可能會被沖刷至海洋中。
海洋垃圾最後的歸途
現在您已經知道海洋上有大量的垃圾,那這些垃圾最後會怎麼樣呢?塑膠垃圾經時間與環境變化,可能會崩解成小尺吋的塑膠碎屑,這些難以用肉眼看到的物質,很容易被海洋生物吃下肚。除了大型塑膠垃圾外,海洋中的微型塑膠碎屑其實更是另一項嚴重的「幽靈殺手」,有些塑膠顆粒甚至會吸附海中如戴奧辛等有毒化學物質,當這些顆粒被海洋裡的生物吞食,進入食物鍊後,不僅會破壞生物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,更重要的是,隨著生物累積的放大作用,這些毒素的濃度將會隨著大魚吃小魚而不斷增加。
最後,位居海洋食物網頂端的人類,很有可能再吃到這些含有劇毒的海鮮,影響我們的健康,最終人類自己產生的垃圾還是回到了人類身上。
垃圾減量才是良方
目前的科技尚未能有效清除海洋上所有的垃圾,不過有越來越多國家投入海洋垃圾清理的作業,希望能一步步淨化我們的海洋。然而,面對海洋垃圾,其實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垃圾減量做起,尤其是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量,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資源回收,盡量避免這些難以被生物分化的垃圾出現在環境中。
一起成為海洋守護者
只要我們願意從生活中開始做起垃圾減量的行動,就是對我們的海洋最好的守護,以下我們分享幾項生活中的小撇步,從源頭做起,落實垃圾減量,一起成為海洋守護者。
- 自備購物袋,拒用塑膠袋。
- 選購商品,不買過度包裝的,並儘量選大容量包裝。
- 以大量採購取代零買,和家人到超市或大賣場一次購齊。
- 少喝外購的瓶裝、罐裝飲料。
- 出門在外自帶餐具、便當盒及水壺。
- 少用保鮮膜,多使用有蓋的容器,將食物保存於冰箱。
- 舊玻璃瓶罐可以用來當花器或水盆。
- 用手帕、抹布代替紙巾。
- 多使用充電電池取代一般電池,可重複使用,減少廢棄量。
- 拒用保麗龍製品。
- 選用生物可分解材質的物品取代化學製成品。
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
1961 年,當第一位人類進入到太空,並從地球軌道回望地球的蘇聯太空人加加林(Yuri Gagarin),他曾在筆記中寫下自己當時的感想:「搭乘太空船繞著地球軌道所看到的地球,原來是如此美麗,人類啊!我們一起維護,讓它越來越美,千萬不要破壞它。」破壞海洋環境只要一瞬間,但是要恢復海洋原本的面貌卻需要非常久的時間,這片海洋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自然美景,每個人都可以從源頭做起垃圾減量,讓這最根本的方法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研究指出,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達 480 萬至 1270 萬噸,相當於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每 6 公分就會看到 1 袋的塑膠垃圾。這些垃圾雖然我們平常看不見,但它們卻是實際存在於環境中的自然殺手。
參考資料